太魯閣公園 編織「彩虹橋」

「人與自然館」邀德魯固族能手 用傳統機器製作大壁飾

記者趙容萱/花蓮報導      【 2002-06-04/聯合報/19版/北部生活圈 】

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為展現園區內人與自然館特色,邀請當地德魯固族織布能手黃蘭妹、田金秀以傳統織布機編織大型壁飾「彩虹橋」,展現當地編織技藝。

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為展現與當地原住民互動情況,去年底發包更新遊客中心展示設施,並將原本的「泰雅文物館」更新為「人與自然館」,其中「生活在山谷間的人們」講的是園區內族群活動情況,例如當地德魯固族遷移,以及後期中橫公路開墾後,老榮民與當地原住民間生活點滴,展現出當地人從出生•結婚、紋面、狩獵、編織、民俗等生活史。

德魯固族傳統編織技藝在台灣原住民中是屬一屬二,從嬰兒襁褓、新人結婚衣棠、死亡包裹布全出自於婦女巧手,具重要文化意涵,國家公園管理處還力邀黃蘭妹、田金秀師徒二人,運用傳統織布機、理經架創作編織「彩虹橋」壁飾。

 

記者趙容萱/攝影
太魯閣公園管理處邀請德魯固族黃蘭妹(左一)、田金秀(右二)編織「彩虹橋」壁飾作品。

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說,「彩虹橋」在德魯固族觀念裡是祖靈住的地方,具神聖的意涵,館內壁飾是由七塊分別以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、靛、紫為主色的布匹組成,長兩百四十公分,寬一百五十五公分。

黃蘭妹說,傳統的編織技術從理線、上架、編織、挑織花紋等都有專門用具,也有一定的步驟,編織程序較為複雜且費時費工,但可編出大型、紮實,甚至獨一無二的作品。

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說,德魯固族人是以雙腳、腰力並用方式支撐傳統織布機來編織,編織步驟、方式、作品,都將成為館藏;人與自然館預計配合太魯閣國際馬拉松賽,在十一月廿三日開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