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海勘事故 體力不遜年輕人作風美國化 實事求是不求官

戎凱航太一條好漢

記者楊清雄/報導      【 2002-06-03/民生報/A8版/人生舞台 】

漁夫駕船出航,與大海搏鬥,直到日落才返航,這種討海人的作息,沒想到也會落在飛航安全委員會執行長戎凱的身上;為了調查華航日前的事故,連日來他一早就乘船出海,直到晚上才回航,由於個子不高,又曬得滿身黝黑,被媒體戲稱,萬一失業,倒是可以考慮去討海。

上周六正是飛安會成立四週年紀念日,原本戎凱計畫晚上要出國到芬蘭參加國際航空運輸安全會議;不料,傍晚傳出華航空難,戎凱隨即通令所屬返回飛安會,並成立專案小組。翌日戎凱便率員前往馬公,展開失事調查。

戎凱說,周六晚上,他的手機就沒停止響過,絕大多數都是媒體打來詢問空難消息,他也只能不斷重複所能告知的資料,講到喉嚨都啞了;這幾天,更是一早就坐船出海,除了指揮飛機殘骸的打撈工作外,也不時與美國運輸安全委員會的官員聯絡,並與美國打撈專家協調,請求支援。

 

記者陳國禎/攝影
飛安會執行長戎凱,連日來為調查空難而出海,身體硬朗的他,連年輕人都折服。

一早出海、傍晚返航的戎凱,幾天下來被烈日曬得皮膚黝黑,加上個兒不高,被媒體戲稱「小黑人」,外型更似討海人;令人驚訝的是,不少隨船出海採訪的媒體,回航後各個都因為暈船、嘔吐大喊吃不消,而年逾六十的戎凱,卻能熬過這些天的考驗!

原來,戎凱除了工作以外,最大的興趣就是跑步;每天要跑十公里,再做五十個伏地挺身,然後再去上班,周日則加跑十公里,「別人周日上教堂,我多跑十公里當作禮拜。」難怪戎凱體力可以勝過一般年輕小夥子。其實,戎凱曾是馬拉松好手,曾參加卅幾次馬拉松比賽,後來因為膝蓋受傷而停止參賽,改以慢跑替代。九年前自美返台後,迄今不曾間斷,這股毅力,與他務實作風有極大的關係。

畢業於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的戎凱,廿七歲時赴美深造,取得美國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機械工程系博士學位,隨即被美國Martin Ma-riettaAerospace Corp.(一家專為美國空軍發射火箭的航太公司)延攬,擔任工程主任,負責管理八百多位工程師;後來,國科會成立太空計劃室,準備發展中華衛星,戎凱因而放棄高薪接受延攬,回國擔任計劃室副主任。

不過,由於政治力的傾軋,戎凱不久就掛冠求去,改到業界服務;數年後,接受當時成大校長翁政義的聘請,擔任成大航太中心教授。熟悉戎凱的人說,可能是因為在美國生活數十載,思想與作風都已「美國化」,所學領域又是工程,說話不喜歡拐彎抹角,做事也務實為上,儘管想為台灣的航太工程效力,但這樣的個性似乎不見容於國內的官場文化。

民國八十七年,翁政義受聘接下飛安會主任委員職位後,便邀請戎凱擔任執行長;由於飛安會成立初期,並沒有重大的飛安事故發生,少與媒體往來,也不知媒體的運作模式;華航澎湖空難發生後,基於專業與運作規章,戎凱對失事肇因不願草率公布,連「可能肇因」也不願「揣測」,假設性問題也一概不回答,著實讓媒體一度跳腳。

這次華航空難,有立法委員點名戎凱下台,由於飛安會是飛安失事調查權責單位,並非管理單位,面對媒體轉述這「荒謬」的要求,戎凱竟然還是一副美式、率性的回答:「求之不得!」